5月18日,应邀赴成都参加了一个与红学有关的小型会议。是北京的曹雪芹学会(胡德平同志任会长)派人来组织召开的。由于种种原因,这个会议似乎准备工作略显仓促。但与会者的热情特别高,会开得还是比较成功的。会议的内容和具体细节,我就不在这里越俎代庖地预先披露了,只是在此展示一下我个人收到的几张有限的现场照片,与关心《红楼梦》和红学的网友们共享(这里的图片大多是其中一个摄影者林欢拍的;另有一些分别与人合影的镜头则由其他几位拍摄,我在发出此文后又收到一两张,已添补上去。但是还有更多的拍摄者没有主动发给我,我也没办法联系)。
之所以说这个会议准备工作略显仓促,一个标志性的情况便是:事先请人在成都做好的会议名称横幅,似乎就和会议的内容和与会者的情况不大吻合(见下图)。
其实,这个会议哪是什么“读者交流会”呢?尽管与会者当中,确实有像我这样老一点的红学研究者,还有在目前已堪称红学研究中坚力量——有的甚至已经出版了好几部颇有分量的专著——的年轻一代学者。但是这个会议压根儿就不涉及这类专家著述的交流探讨问题,而是主要讨论更加迫在眉睫的其他事项。当然,一件事情做得好不好,一个会议开得成功与否,并不在于它的形式与排场;主要还得看它的实际内容和达到的效果。如果用这样的标准去衡量,这次成都的会议应该算是开得比较成功的,它的积极效果必将很快彰显出来。
好了,打住打住!我看我这“引而不发”的所谓介绍,就到此为止吧。请看图片!
[附 记]
本文发出两天之后,我在文末评论栏里回复博友三亚艾民的提议时,谈到与会者中以及目前全国范围内的某些脱颖而出的年轻学者甚至“准学者”的情况,对他们寄予了莫大的希望。现将此回复内容略作文字上的订正,附于此处,以供参考。
三亚艾民 评论 2014-5-25 06:20
哈,吊吊胃口。 早安!
三亚艾民 评论 2014-5-26 17:51
那两三位“大学教师”、“准学者”到底有何令人吃惊处,盼揭晓呢。
遂夫 回复 三亚艾民 2014-5-27 23:14
呵呵,暂时还不能揭晓。我是笼统讲的,而且有个别的“准学者”因故未出现在单独的合影里。为了呵护他们更健康的成长,目前还是暂不公开提他们的名字为妙。在我谈到“惊讶”这层意思时,内心里其实还想着四川之外的几位我很看好的后生辈。特别是一位尚在求学,而其文笔老道的学术成果已如涌泉般飞迸的年轻学子,等我落实了该生一部红学论文集的出版之后,可能会以给文集作序的方式,首先放在这博客里向朋友们披露介绍。
当然,相比之下,参加成都这次会议的两三位(或曰三五位)“可畏”的后生,也许更具备让人“惊讶”之处,我也会选择适当的时机作些介绍。比如:被我在图片中亮了相,已经出了五本书的大帅哥;以及虽只出了一本书,却起点甚高的另一位小帅哥;近年已有文章名扬四海,而重头戏却在后面的又一位;甚至还包括也是在上学,治学才刚刚起步,各方面的功底已经打得比较扎实,很被我看好的再一位……
我得坦白,之所以对上述这些(省内外的)后生比较了解,乃因这里面大多算是我的弟子。但请相信,以我历来的为人准则,绝不容许自己不切实际地胡乱吹嘘或贬低任何一个人。
评论